上海一家五口,改造400㎡毛坯房,與13世紀的古物同住
▲
設計師江柏明
我接觸家具收藏二十年,自己也做設計,2006年隨公司從臺灣搬到上海,到現在在上海居住17年了。因為我收藏和設計的家具體量比較大,也喜歡花花草草,所以需要一個可以把家和工作室放在一起的空間。
這個位于上海南邊的別墅,距離我小女兒上學的地方比較近,又是毛坯,方便后期改造,還帶一個小院子,所以我看到的第一眼就決定“是它了”。
▲
18世紀香樟木雕龍紋圓柱
▲
老房梁建筑物“魚化龍”
到各地的老市場、跳蚤市場淘寶貝,是我工作之外最大的樂趣?,F在家里總共收藏了三四十件老物件,主要分為石頭類、木器類、雜項、藝術家作品,年份從13世紀一直到當代。
客廳的圓雕龍柱,以前是放在佛龕里的,木器類的比較有靈氣。老的房梁建筑物“魚化龍”,是以前房梁上的結構件,粗獷中不乏精巧……
所以我把整個別墅做成一個漂亮的“空盒子”,空間非常靈活,可以放置老的、新的、現代的、當代的物件。
▲
干凈的空間可以更好得凸顯、展現器物
室內的墻面怎么干凈怎么來,地上一層到三層做冷色的灰,地下一、二層做的是比較暖的白。因為我們家檀木類物件比較多,偏暖色,環境顏色做淺,既可以避免整體色彩過于飽和,又可以凸顯一些大漆家具。
▲
榆木翹頭四聯柜搭配18世紀花梨木隨形花器
▲
地下二層墻上掛著藝術家南超作品《游山玩水》,描繪了在油畫山水里有一雙高跟鞋,極具視覺沖擊力
在我們家隨處可以看到老物件和當代設計進行混搭,比如餐廳的一個角落我放了一個榆木翹頭四聯柜,上面擺著18世紀的花梨木隨形花器、猴像石柱和我設計的器具,每個物件風格不一,但卻也和諧。
在空間里做混搭,需要有遠近景、高中低的遞進,如果一個區域里主體是一幅畫,它最高最大,低檔位置就可以用一些燭臺、茶壺等小器物裝飾,太有造型、風格的東西不要擺多,會“打架”。
這個布局有點像攝影師的構圖,哪邊最有延伸感1688黃頁,哪邊的畫面飽滿一些,需要一點點調整,我經常一擺弄就是一下午。
▲
將餐廳落地窗作為分隔室內外的大門
我是重軟裝輕硬裝,但其實這個房子的原始結構不是特別理想,樓層多,單層面積比較小。我重新做了規劃:二層客廳和地下室做了樓板澆筑,擴大使用面積,三層閣樓原來是電器房,將設備外移后,做成了大女兒的臥室。
動線上也進行了調整,地上空間將原始入戶門區域變成陽光房和收納區,把餐廳的落地窗當作大門,人一進來穿過院子,可以直接進入室內,視野很開闊,大家出不出門都可以很舒展。
▲
地下二層被設計為小展廳
地下一層也設計了玄關、客廳等區域,客人來可以經過地下二層小展廳,再到達內部,所以無論是地上還是地下的路線都是賞心悅目的。
▲
江柏明一有空就在院子里擺花弄草
院子則按照陰陽虛實來布置,放了我收來的砂石羊身石雕像、牛像石雕塑,搭配高低錯落的植物。因為好不容易有一個小院子,現在我只要有時間就來院子里澆花、割草。
▲
地下二層擺放著江柏明收來的仿古唐三彩綠釉陶馬、18世紀瓜棱紋錫制水壺,墻上掛著藝術家趙一淺《窗外的風景》
我收藏的第一件老物件是一個黃花梨的拜匣。那時候我剛入行,在舅舅的公司做學徒,一個月薪水7500塊,第一眼看到這個拜匣時,就被它的花紋吸引,加上它品相也比較完整,就牙咬一咬花了三、四個月的薪水收了回來。
▲
收藏的第一個老物件,拜匣:舊時放柬帖、封套等的長方形扁木匣,用于拜客或送禮
我不會刻意去收藏特別名貴的物件,對于收老物件我有三個標準:第一個是對它有眼緣;第二個是它適合我們家的空間搭配,可以拿來配軟裝;第三個很重要的一點,它可以激發我的設計靈感。
▲
餐廳中央的“悅己”長桌是用雞翅木和白蠟木余料混制而成
餐廳中央擺的是我設計的“悅己”長桌,長有3米6,用雞翅木、白蠟木制作。桌面則是用小料混色拼成,珍貴木頭是天然資源,越用越少,我就把切下的小料拿來做一些設計,這樣它既有名貴材質的特性,又能做成大件的器物,通過“小料大用”讓器物具有可持續性。
因為桌面尺度夠大,可以今天擺中餐、西餐,明天圍在這擺烤肉,朋友來了一起喝喝茶,我太太每天也可以在這插花當作練手。
▲
用大漆工藝改造的祠堂排椅
和長桌搭配的這把排椅剛好也是3米6,是我2014年去廣東出差時,在老家具市場的集散中心淘來的,可遇不可求。它原來應該是“晉作”(山西式樣的家具,行話曰“晉作”),是放在祠堂或者寺廟里供香客休息用的。
我看到它的時候,它被壓在一堆雜舊的椅子下面,梳條、擋板都沒有了,因此反而有一種空靈感。因為一般晉作的家具比較粗獷、笨重,難得有輕巧的,我便一出溜爬進去把它拖了出來。
▲
座面使用藍色漸變,在老物件上做出當代的變化
收回來后,我沒有修復擋板部分,很厚重的東西如果刻意去改變它,反而不自然。我用大漆工藝重新給座面做了藍色漸變,以前的大漆比較傳統,大件通常做“犀皮漆”(由于多用黃、赤、黑三色填入商務信息網mobile移動站,紋理常似犀牛皮、虎皮,所以又常被稱作“犀皮”或“虎皮漆”),我嘗試用新的顏色,在老家具上面做一些當代的變化,讓它在空間里出挑一點,也不會蓋掉它本身的老味道。
▲
由古床榻改成的桌子
▲
一家人在一起看電影
我希望家人回家后是聚在一起的,現在的茶幾都很矮小,使用空間有限,大部分是擺個好看。我就專程去找了一張長榻改成桌子放在客廳,以前的榻比較高家居佛龕位子,方腿馬蹄,特別有精神,加了一塊板做桌面,拓寬了使用面積。
收這張榻的時候正值我2013年開始創業,手頭不是很寬裕,但這張榻的造型、尺寸、包括工藝、年份上都很合我心意。我在人家店里來回走,心里糾結買不買,店主過來問,我不好意思地說,回去量量尺寸再決定,最后還是心一橫入手了。
現在我下班后就會“葛優躺”在客廳,完全放松,看小女兒在這桌上捏捏橡皮泥、涂涂她的繪本,有時候輔導她寫功課,一家人還可以在這一起看看劇、電影什么的。
▲
江柏明在地下工作室畫圖
▲
用不銹鋼制作的搖椅
其實30歲前我對老物件幾乎無感,那時候給舅舅幫忙的時候,看到一個隨形(隨形雕刻由藝術家們根據木材的大致造型與走向,因材施藝,隨形雕琢)的木頭,我還開玩笑說,“這破爛木頭是干什么的?”舅舅讓我好好表現就送給我,我直擺手說“你給我薪水就好”。
30歲后,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設計將老物件重新帶入當代人的生活中。
傳統中式家具的顏色和工藝可能比較重、沉穩,我現在做的更多的是現代中式家具,用當代的手法,設計出符合現代空間功能需求的產品,不限于一個工藝、一個材質,水晶、樹脂、不銹鋼、大理石都可以拿來使用。
▲
用水晶樹脂制作的“月牙”
近年我試用了大理石,因為它有山水的紋理,有點像山、河,但大理石存在過重和不好塑形的問題。我嘗試將大理石切薄,然后和木頭做結合,這種工藝既解決了石材原本的弊端,又提高了家具的價值感。
▲
榆木老柜與亞克力結合制成的“赤心”燈柜
▲
18世紀藥柜班臺
我還將新、老結合,嘗試用當代的手法跟古董器物去做碰撞。
比如餐桌旁邊的燈柜,收來的時候不是特別完整,大漆里還帶銹跡,但我又不想讓它變成“爬山頭”(古玩修復用語,在古玩行業中多為貶義)的東西,所以我就在老柜子里嵌入了一個亞克力材質的燈箱,放在餐廳作為酒柜,給它取名叫“赤心”。在榆木翹頭的餐邊柜中空部分新增抽屜柜,增加收納功能,使老物件具備功能性。
▲
“凝空”椅
▲
“凝風”條案
我想把家具做得輕巧一點,有趣一些,讓更多年輕人愿意來了解、接受現代中式。
最新設計的“凝空”椅,就是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為出發點家居佛龕位子,用“煙袋鍋”加上傳統橫豎框架來制作的,既有中式韻味,線條有延伸感,又做了一些變形,帶一點弧度,更符合人體工學。有的還會搭配軟包或者抱枕,加強包覆感,坐起來更舒服。
▲
“凝天”單椅,強調線條簡單,橫豎間的關系與平衡的延伸
▲
用泡沫材質制作的墩子
我還做了一款泡沫的墩子,打開來可以收納,放冰塊、放啤酒,搬到戶外甚至可以當冰箱,帶著去露營也沒問題。做出樣品的時候,我小女兒很喜歡拿著玩,有一次她丟著泡沫墩,跟在來幫我搬石墩的工人后面玩,形成了一個很有趣味的對比。
在現代中式家具里怎么增加一些金屬件,怎么在不銹鋼的結構上既做到穩固,保留中式氛圍,又適合現在人的日常所需,都是一門學問,需要慢慢去嘗試。
▲
閑暇時江柏明會把排椅搬到戶外,在院子里喝喝茶
搬到這里之前我們住在商品樓房里,生活、運動空間都被壓縮得厲害,我收藏的很多東西都擺不進來,要跟別人聊聊生活方式也蠻難講的。尤其是疫情出不去的時候,就像被“困”在一個地方了。
現在空間大了,層次多了,餐廳、書房、院子每個空間都是相對獨立的,大家在家里也可以很自由。以前我們工作忙完了就叫外賣,現在經常會自己下廚,還會嘗試做些家鄉的小吃。
▲
陪活潑的小女兒畫畫、做粘土
我們家三個小孩,空間使用最多的就是我們老三。你就看她滿場跑,一下跑她的房間,一下跑到院子里,也會去樓上待在姐姐的房間,或者賴在我們的房間,有時候她還會把玩具都藏在院子的花草里。
我的大女兒今年23歲,小女兒5歲,年紀落差比較大。大女兒和兒子成長的階段我還不會當父親,對他們的陪伴和耐心都不夠,現在想彌補給我老三,她喜歡畫畫、做粘土,我現在挺多時間都在陪她做這個。
選擇這里也是希望我在家里工作的時候,可以看到老婆和小孩,大家還是在一起的。我有時也陪老三玩捉迷藏,她躲進衣柜里,我躲進廁所,好像回到和她一樣的年紀,跟她去玩這些事情,還是很開心的。
▲
大女兒和小女兒在院子里玩耍
在孩子的教育上,我是放養式的家長,我覺得快樂生長比“填鴨”來得好。
我甚至跟小孩子說,考試不是重點,考不好沒有關系,但是德性要好,我只有一個要求,你的老師不要打電話給我就行,可是老師還是常常打電話給我。學業和興趣之間,我更支持孩子去探索自己上頭的事情。
▲
大女兒的繪畫作品
像大女兒喜歡電腦繪畫,畫得特別好,也沒人教過她。最開始我們給她買了一個繪圖板、一支筆,后來她都是靠自己接“邀畫”的錢來換設備;老二喜歡音樂上海一家五口,改造400㎡毛坯房,與13世紀的古物同住,他自己就會作曲、編曲……
其實家長可以適當去鼓勵孩子嘗試他們喜歡的東西,如果在興趣里還能賺到錢,他們也會非常有成就感。
我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是很快樂的,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跟我一樣,多嘗試、放飛,體驗生活,探索自己想做的事情。而給他們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是我現在重要的任務。
部分圖片提供:江柏明
【本文來源于互聯網轉載,如侵犯您的權益或不適傳播,請郵件通知我們刪除】